北大,请给真相一点时间
www.fjnet.cn?2012-08-31 08:23? 南都社论?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前北大教授邹恒甫微博举报的“梦桃源事件”近日有了新的进展,邹本人向北大提供了新的举报证据。但该校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表示,所有的举报证据都不是针对“梦桃源事件”。昨天凌晨3时,邹亦发微博首次承认自己写北大院长系主任淫乱是“夸大”。与此同时,北大方面对此事态度也出现微妙的转变,尽管仍然强调要“把此事查个水落石出”,但大概鉴于现有举报材料不能证明爆料者的“奸淫”结论,“还北大一个清白”就取代了此前“绝不姑息”的表态,北京大学新闻中心昨日甚至发表一篇题为《言论当真诚 自由即责任》的评论文章,批评爆料者“以激烈言论煽动裹挟民意”。(来源:南方都市报) 不难理解北大方面对爆料迫不及待的证伪冲动。自21日邹恒甫在其实名认证微博账户中爆料“北大院长奸淫服务员”后,此话题随即成为热点,受制于人本能的猎奇心,加上对名校的深沉忧虑,民众将信将疑地围观事态的进展,而北大院长+奸淫这一主谓配套,经舆论的渲染后,表面上看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北大固有的形象。 然而,在事实尚未完全水落石出之前,校方出于学校的名誉考虑,迅速转变角色,以其如椽之笔揣测爆料者之动机,并对“说话的权利”与“真诚与责任”做一番剖析——— 看似说理的背后却暗含对清白的岌岌追求。显然,评论文章甫一推出,北大的身份遽然转变,由此前的仲裁者变为现在的受害者,如今要质问的是,简单地将爆料行为归结于“以激烈言论煽动裹挟民意”是否客观,而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一味追求“还北大一个清白”,是否符合其管理者角色? 毋庸讳言,以微博为代表的意见场,有其天然的缺陷。譬如其舆论生态的煽动倾向,微博舆论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心理学。但网络生活显然并非无聊情绪的分泌物,不排除民众带着偏见并裹挟社会矛盾看待公共事件,以仇官、仇富的眼光在网上发表意见。在公平正义尚未落实而阶层分裂日趋严重的社会现实下,微博彰显了弗洛伊德式的原欲经济学,意味着“需求寻找供应”,相对理性人士,煽动家在微博中影响力更大,简单粗暴的具有民粹倾向的意见更受欢迎。 诸多因素混合在一起,造就了“激烈言论”的舆论市场。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微博对“激烈言论”的迎合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粉丝皈依偶像而不是根据社会建制表达呼声,有自下而上沟通渠道受阻的原因;当然,在看似汹涌的民意背后,亦有必要分析民意的成分构成,影响力并不意味着批判力,微博的煽动性已经引起网民的重视。就“梦桃源事件”而言,事实上,邹恒甫的爆料也受到广泛的质疑,要求爆料人提供有力证据的呼声也是主流声音。从长远看,决定爆料将导致北大百年名誉的受损,抑或邹本人受到舆论批判的,不是爆料本身,亦非事件的巨大影响力,而是事件的最终真相。 以上针对邹恒甫爆料缺陷和微博影响力的诸多分析,并非对真相做事实判断,而是力图还原事件各方的真实角色。以此为基础,不难看出各方应有之职责,对于爆料者而言,诚如柏拉图所言,“勇气是一种知识”,爆料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知识,无论是证明或证伪,都需要以事实与逻辑为基础,爆料如果只有煽动,就可能沦为诽谤;对于北大校方而言,理应站在中立者的角色,致力于寻求事实真相,而不是通过发表评论文章,批评此爆料行为的流氓特性。在事实尚未浮出水面之前,这种有着浓厚行政背景的批评行为,只会被视为曲线护短。于此节点,北大校方应该做的,只能是给真相一点时间。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31]北大与邹恒甫的“私斗”少了公共理性
- [ 08-31]“夸大”的爆料,伤的不只是北大
- [ 08-28]指控北大请邹先生拿出证据
- [ 08-28]北大通报:这样应对危机就对了
- [ 08-23]面对“丑闻爆料”,北大该如何回应?
- [ 08-22]前北大教授炮轰北大 北大别急于一否了之
- [ 08-13]不妨为北大退学女生叫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