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乘着闽宁协作的春风,陈德启到宁夏考察,原计划投资房地产,谁知一眼看中的却是贺兰山东麓这10万亩荒滩。 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经过一次次改进,葡萄成活率达到90%,酒庄已开发种植各类优质酿酒葡萄近5万亩。如今,陈德启打造的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已经成为宁夏迅速崛起的葡萄酒产业的引领者。
炎炎夏日,宁夏银川闽宁镇原隆村旁的葡萄种植基地生机盎然,不少人在这里忙忙碌碌。“葡萄园的员工大多是闽宁镇的村民,他们中不少都是当年的移民。”葡萄园旁,来自福建晋江的商人陈德启说。
这里是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园,如今已是国内知名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基地,而陈德启正是基地掌门人。
陈德启口中的员工,过去大多来自宁夏固原等偏僻地区,那里“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随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实施,他们陆续搬到闽宁镇,如今有近3000人在陈德启的葡萄园解决了就业问题,生活愈发有了盼头。
他们与陈德启的交集始于2007年。
今天,站在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园中间环顾四周,郁郁葱葱,500万棵杨树高大挺拔,护卫着葡萄园。在13年前,这里却是不毛之地。“当决定在这里开荒种植葡萄时,亲戚朋友都说我脑子进水了。”陈德启笑言。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德启于泰国创立泰国德盛集团,从事国际贸易;1998年,他又在江苏溧阳投资5000万美元办起了食品公司,生意红红火火。
2007年,乘着闽宁协作的春风,陈德启到宁夏考察,原计划投资房地产,谁知一眼看中的却是贺兰山东麓这10万亩荒滩。
“这里与世界葡萄酒胜地——法国波尔多同处于北纬38.5度,有良好的日照、有大片的土地、有灌溉用水,种葡萄、酿葡萄酒是最好的选择!”次日,他就与永宁县政府签约。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与宁夏、和葡萄交织在一起,且一发不可收。
把戈壁变绿地,谈何容易。“想种出葡萄,就得先造林固沙。”此后数年,陈德启住进彩钢房,开始了浩大的造林工程,这一种就是500万棵杨树,投入近3亿元。葡萄还没种,基地却拿下“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此后,员工最常看到的场景,便是这个“福建老板”卷起裤脚、戴上草帽,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的样子。从零开始,学培苗技术,引进国外的滴灌系统。陈德启带着员工一起平地推地,琢磨如何在戈壁滩上打井找水源、如何拉起线路通上电。
陈德启一直坚信,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而非酿出来的,要种出好葡萄就要有好技术的支撑。除了多次到国内外的葡萄园学艺外,他还在自己的葡萄园潜心研究。
他改变了传统酿酒葡萄“扇形架”管理模式,改为倒“L”架形,让葡萄倾斜生长,挂果枝条横走,保持整齐划一,解决了葡萄树越冬埋根的难题。“葡萄树倾斜,方便其冬天埋土进入休眠期,等到葡萄树一出土,发芽比较均匀,现在已经基本可以控制葡萄同时发芽、同时开花,保证了成熟度的一致性。”陈德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经过一次次改进,葡萄成活率达到90%,酒庄已开发种植各类优质酿酒葡萄近5万亩。
更重要的是,庄园种出的葡萄酿出的葡萄酒获得了业界认可。
帕耳国际有机葡萄酒大赛2金3银,三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1金2银……这些年,陈德启拿到的富有含金量的国际大奖不胜枚举,这也让他和他的“贺兰神”品牌走向世界。
如今,陈德启打造的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已经成为宁夏迅速崛起的葡萄酒产业的引领者,形成了集葡萄种植、加工、分拣、物流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基地年产葡萄酒5000吨,年产值达10亿元。
陈德启说,在他的酒庄规划图中,藏着更大的梦想——不仅要让这10万亩戈壁滩全部变成绿洲,还要建设集观光、休闲、会展及世界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原生态有机葡萄产业园,打造一座酒庄博物馆。
“待10万亩全部投产,酒庄博物馆建成,年产值将达数十亿元,能解决13000人就业。”陈德启在戈壁滩演绎的“红酒传奇”正在继续。
【来源:福建日报《陈德启:戈壁滩上的葡萄熟了》记者林侃】